自5月19日开赴灾区以来,北京军区255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携带我军最先进的野战医疗方舱赶赴灾区绵竹市,先后救治伤病员14826人,手术742例,成功率100%,成为50余万绵竹市民心中的“大牌明星”,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生命之舟”。
唐山废墟上崛起的第一支抗震医院——
把唐山抗震精神播洒灾区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255医院三分之二的人员遇难,幸存的同志来不及抢救自己的亲人,在废墟上建起了第一座抗震医院,先后抢救伤病员3000余人,被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5月12日,同样的灾难降临绵竹地区。感同身受的医院官兵心急如焚,从院长、政委到普通一兵,纷纷递交请战书。
5月19日,162名队员和装备抵达重灾区绵竹。灾情就是命令,官兵们迅速投入战斗中,不到100分钟,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纳200张床位、同时展开4台手术的野战方舱医院崛起在绵竹新城区。
地震使当地医疗机构全部瘫痪。野战方舱医院展开后,灾区群众纷纷赶了过来。官兵发扬唐山抗震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救灾治病的任务之中。门诊组医生程如峰每天都要接诊100多位病人,频繁使用听诊器造成耳道破损化脓,仍然坚守岗位。外科组医生杨克强每天的手术排得满满当当,曾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大大小小10台手术,还亲自为一位101岁高龄的老人和一位刚刚3岁的婴儿进行骨折复位手术。
一个多月来,野战方舱医院日平均医治伤病员400余人,高峰时达到600人次。
装备最先进的野战医疗方舱——
让灾区人民享受一流的服务
5月20日18时30分,一辆急救车呼啸着直奔255医院野战方舱,什邡市被困196个小时的矿工赖元平被送到ICU病房,吸氧、输血、抗感染等紧急救治手段同时展开。曾让全国人民为之揪心的赖元平,如今已脱离了生命危险,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学界称之为奇迹。
255医院是我军最早探索应急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单位之一,编配有各种先进的野战急救设备。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墨绿色“铁盒子”,按医疗救治流程和功能划分被依次连接起来,不仅水电自给,还装配有空调,具备复杂天候条件下医疗救治的能力。据介绍,这次千里赴川、跨区支援的野战方舱医院只是该院预编的一个野战医疗所。
在野战医疗方舱里,一个又一个危重伤病员转危为安,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诞生:被困深山8天8夜、处于严重休克状态,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英模的绵竹市公安局民警赵刚、姜明全,从这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绵竹灾区第一例野外条件下的全身麻醉手术、全军首例野战条件剖宫产手术在方舱成功实施。
借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
留下一座不走的抗震医院
从唐山地震废墟中崛起的255医院领导,对医院在重建家园中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在全力抢救伤员和为灾区群众医疗服务的同时,提出军民共建抗震医院的建议,使幸存的医疗资源迅速恢复功能,为灾区人民留下一座带不走的抗震医院。
军民共建抗震医院的建议得到了绵竹市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在繁华地段特批150亩土地,并委任255医院刘建军院长为抗震医院项目的副总指挥。为规划好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过渡医院,刘建军和其他院领导一起反复设计规划草图,他们充分借鉴2003年“非典”期间小汤山临时医院建设的经验,对抗震医院设计规划、工程建设、学科布局等进行反复考察、论证。短短20天,一座抗震医院崛起在绵竹大地,也矗立在灾区人民的心里。
据绵竹市李友成市长介绍,抗震医院还处在建设阶段,只能是边建设、边调试、边救治,完全建成后可达到800张床位,日门诊量2500至3000人次,相当于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完全能满足过渡期的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