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李杏芳教授
王鞠武
我的恩师李杏芳教授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已改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广慈医院(现称瑞金医院)麻醉科创始人,是我国老一辈著名麻醉学专家,是我国麻醉事业开拓者之一,是当时我国麻醉届五位学术带头人之一。她在上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近40年间为我国麻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定居,随着时光流逝,逐渐淡出麻醉界,但她对上海二医大及我国麻醉事业贡献功不可没。她的学生决不会忘记她,上海麻醉界不会忘记她,全国麻醉界不会忘记她。
李杏芳医师于抗战早期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攻读麻醉专业,毕业后在美国担任麻醉医师工作,1947年她与丈夫董方忠医师(著名外科教授)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及较高的收入,毅然回国到上海仁济医院工作,可以说外科、麻醉是一家。
在当时,仁济医院没有专科麻醉医师,麻醉由外科医师兼管,仅有开放式乙醚滴入麻醉和脊麻,李杏芳医师从美国带来一台Ohio麻醉机及吸入全身麻醉药环丙烷等,在国内领先开展了紧闭结合全身麻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医疗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蒸蒸日上。1952年仁济医院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她带领麻醉护士进行麻醉工作,并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气管内插管下全身麻醉,她参照从美国带来的麻醉机请上海有关单位共同制造了国内首台陶跟记紧闭麻醉机,1954年3月仁济医院外科进行全国首例心脏二尖瓣闭式分瓣术获得成功,她开创了心脏手术麻醉的先河。仁济医院于当年成立了麻醉科,李杏芳医师担任科主任,仁济医院成为上海继我国麻醉泰斗吴珏教授创造中山医院麻醉科后的第二家有麻醉科建制的医院。 1954年7月孙大金医师毕业后从外科调入麻醉科成为李杏芳主任的第一位学生,我是在1955年1月从外科到麻醉科工作的,以后金熊元医师毕业后从外科进入麻醉科工作。1956年李杏芳主任带着我们工作不满2年左右的青年医师及数名麻醉护士,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低温麻醉,在低温麻醉下我科进行了全国首例下腹主动脉瘤切除血管移植手术及低温下阻断心脏循环在心内无血直视下切开狭窄的肺动脉瓣手术。低温麻醉为手术创造了条件,在国内首先闯入心内直视手术禁区。
1957年1月上海第二医学院进行院系调整,孙大金医师留在仁济医院麻醉科,金熊元医师调至二医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后调至新华医院),我随李杏芳教授调至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在原由外科史济湘医师负责的麻醉组基础上建立了麻醉科,李杏芳教授为主任,史济湘医师兼任副主任(1958年调至灼伤科),并从外科调入青年医师王志增,同年还有1957年毕业的郑章华医师(已故)分配到麻醉科,以后先后有黄宗明、沙济民医师分配至麻醉科,这一时期,还有九院派沈建南医师来科进修,席德忠、鲍泽民医师来科学习,麻醉科梯队逐渐形成。
广慈医院(瑞金)麻醉科建立后,在李杏芳教授带领下先后开展了麻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并大力开展科研工作。1957年领先对肌肉松弛剂导致呼吸抑制延长进行了探讨,论文被刊登在中华外科杂志首页,引起国内同道重视,1958年在国内首先应用氟烷吸入全麻,应用人工冬眠在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这一国际首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救治成功的病例发挥了麻醉保障作用,1959年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针刺麻醉的探索。此外继续进行并扩大低温麻醉的应用范围,并较先开展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临床。
她在国内领先开展了麻醉方面动物(犬)实验工作对大量输血并发症防治与人工冬眠在出血性休克应结合临床进行了动物(犬)实验研究,并在实验中制造了不可逆出血性休克模型。
以上成果在全国有关医学杂志发表,皆属首篇论文,广慈(瑞金)医院麻醉科成为当时国内领先的麻醉科之一。
1964年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一届麻醉学术会议,李杏芳教授参加了大会筹备工作,这是全国麻醉界第一次聚会与学术交流,显示了当时麻醉水平,对促进我国麻醉事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大会上广慈医院麻醉科在李杏芳教授带领下宣读了有关肌肉松弛剂应用、低温麻醉、人工冬眠、氟烷麻醉、大量输血并发症防治等九篇论文,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为全国同道所瞩目,奠定了李杏芳教授在国内麻醉界的学术领先地位。
时期在当时特有的社会环境情况下瑞金医院麻醉科在李杏芳教授指导与支持下重点进行了针刺麻醉与中药麻醉(东莨菪碱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探索工作,针刺麻醉用于数十例巨脾切除获得成功,学习徐州医学院经验后在上海率先开展中药麻醉临床应用与探索,麻醉科成为上海市中药麻醉研究协作组的组长单位,在瑞金医院进行了毒扁豆碱用于中药麻醉催醒的动物(犬)实验及志愿者实验的药物研究。1971年与协作组成员上海曙光医院在临床上同时将毒扁豆碱用于中药麻醉催醒获得成功,属全国首创,此项成果迅速在国内推广(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在此时期主编了《中药麻醉临床应用与探索》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在国内首先应用并进行数十例中药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还成功地应用东莨菪碱抢救污染血导致中毒性休克的病例(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及东莨菪碱用于抢救心衰病例。协助外科用中药麻醉治疗下肢血栓性脉管炎获得了较好效果,说明东莨菪碱在治疗微循环障碍的疾病中有一定疗效。此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协助西藏地区首先成功地开展了高原地区中药麻醉的应用(论文刊登于中华外科杂志)。针刺麻醉因镇痛不全、中药麻醉过浅,兼心率过快等问题逐渐淡出麻醉界,但仁济医院麻醉科在孙大金教授带领下首创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心内缺损修补术获得成功,至今已施行了300余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并于2004年施行了全国首例针麻下二尖瓣置换术。现在宁波戒毒所用中药麻醉的主药东莨菪碱配方在戒毒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国内仍将东莨菪碱用于治疗休克病人。不论现在如何评价,针刺麻醉、中药麻醉已在我国麻醉史上留下独有的足迹,在对当时国内麻醉的发展与交流平台起了积极作用。瑞金医院麻醉科在李杏芳教授指导与支持下在麻醉领域中西医结合探索工作中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麻醉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瑞金医院麻醉科在李杏芳教授带领下配合外科、胸外科在数十例动物(犬)实验的基础上在国内进行首例肝脏移植、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麻醉对手术的成功起了重要保障作用,并在国内发表了肝脏、心脏移植手术麻醉的首篇论文,走在国内麻醉界的前沿。
李杏芳教授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待人亲切,科内同事都亲切地叫她李医生,而不是以主任相称,她默默耕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有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她的学识与学术地位很高,但她对没有担任过全国麻醉学术团体领导人之一从不计较,她与吴珏教授二人是上海麻醉事业的开拓者及带头人,平时她十分尊敬吴珏教授的学识与创业精神,经常教导她的学生们要向吴老学习,有重大事情总要向吴珏教授请教、商量,形成了上海麻醉界的团结无间,被全国麻醉界所称道。她还培养了大批进修医师,其中不少已成为当地麻醉学科的带头人。
李杏芳教授重视青年医师的培育,在开展新技术、新课题时指导青年医师的学习业务的方向,放手培养青年医师论文写作能力,她待人亲切,经常邀请她的学生们到家中聚会,现在她的学生们年龄都已超过7旬,有的已是80高龄,大多数已成为麻醉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并已退休,他们曾分别在二医大系统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等医院麻醉科担任过负责工作,曾任全国或上海有关麻醉学术团体的委员、主任委员、荣誉主任委员,其中大弟子孙大金教授现在是我国著名麻醉学家、麻醉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仁济医院终身教授。
李杏芳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期间及以后十余年期间,麻醉科医师人数较少,当时医师主要负责新技术、新药物的开展及重大手术麻醉等危重病人桥酒、科研论文总结及各手术巡回等任务,大量日常麻醉工作主要由麻醉护士操作,在当时设备简单的条件下,她们对手术病人高度负责、技术精湛、操作熟练并参加科研工作,可以这样说那时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科室的青年医师主要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由麻醉护士具体手把手的协助学会麻醉基本操作的。麻醉科在李杏芳教授领导下这种管理方式是当时客观条件的需要,推动了科室医、教、研工作的开展。这些麻醉护士现在都已退休,她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麻醉学科迅速发展,麻醉科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深入,麻醉科已由以前的辅助科室转为医学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医师逐渐增多,并有了硕士、博士,麻醉护士转为辅助工作,现在仍是麻醉科不可缺少的一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麻醉科的发展已今非昔比,饮水思源不忘掘井人,我们不会忘记李杏芳教授创业艰难,与她对上海二医大(交大)系统及上海乃至全国麻醉事业的开拓及发展的贡献,她的学生们不会忘记恩师的敦敦教导。李杏芳教授对祖国麻醉事业所作的贡献足迹永存,载入我国麻醉事业的史册。遥祝她长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