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麻深度监测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麻醉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手术病人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师需从各种监测反馈信息中,分析、综合和判断病人的各项生命机能指标,并按需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干预,以使各项生命体征尽可能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由于病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性,麻醉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手术医生对手术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和社会对医疗质量有更高要求,以上这些因素已促使21世纪的麻醉工作不能再单纯停留在单一手工操作的麻醉方式上,而必须代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多种生命信息监测、反馈与处理,严格操作规范,严密麻醉质量评估,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等为鲜明特色的麻醉过程。在上述完整的“麻醉链”中,控制麻醉质量对于提高麻醉质量,保障病人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麻醉质量控制的内涵之一是保证麻醉期间对病人没有任何附加的伤害。在全身麻醉中,由于对麻醉深度目前还没有确实可靠的监测手段,因此使病人有可能存在术中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不良征象,从而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心理、精神创伤,由此而起的麻醉质量投诉和索赔也日趋增多,也给病人、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重视全麻病人的麻醉深度监测,尽可能减少病人的术后精神创伤和认知功能障碍,是麻醉质量控制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麻醉深度及认知功能分级
1、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的概念是全麻药的控制作用与手术刺激反作用之间达到平衡时所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在以往只用一种麻醉药实施麻醉时,判断DOA主要根据临床症状,1847年Plomley首先将乙醚麻醉深度分为欣慰期、浅麻醉期和深麻醉期;1937年Guedel提出经典的四期四级乙醚麻醉分期,一直沿用至上世纪。现代麻醉由于采用多种麻醉药物或技术,麻醉深度已是多种药理效应的综合,因此目前尚无合适的DOA定义。根据Kissin和Pry-Roberts理论,麻醉是一种或多种药物的独特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状态。而意识消失是阈值性(全或无)现象,不存在深度。但更多的观点认为,麻醉深度是伤害性刺激的激惹和麻醉药物的抑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枢神经状态。随着麻醉药物剂量的增加,意识呈逐级变化,表现为认知功能和对麻醉期间事件回忆的逐级变化,因而意识消失是一种狭义的麻醉概念。广义的麻醉概念是在狭义概念的基础上,还应包括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轻微、镇痛和肌肉松弛等。